80年代,马未都和王朔吃老北京火锅,进门点20斤羊肉,看愣服务员

80年代,马未都和王朔吃老北京火锅,进门点20斤羊肉,看愣服务员

  • 最近更新2021年05月15日

优秀的人会相互吸引,彼此成就,因为对方身上拥有自己不曾拥有的品质,马未都和王朔正是这样的关系。

在两人都不出名的青年时期他们就相遇相知,两人相识的过程也很“文艺”,而“大院子弟”的身份更让两人格外亲近。

财富不是朋友,而朋友却是财富,如今的二人各执一方牛耳,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更上一层楼,当他们回忆起自己的青葱岁月时,又会爆出多少新鲜趣事。

初次见面,以文会友

马未都和王朔都是大院子弟,拥有着相同的童年回忆,也为自己出身于军人之家而感到骄傲。不过他们所属的部队不同,小的时候也没有太多交集。

马未都比王朔大上几岁,真好赶上了“上山下乡”,而王朔因为年纪小就留在的北京,这么一来二去,两人似乎是越离越远了,但因为一篇文章,两人还是相遇了。

马未都回城以后在一家工厂当铣工,但他在工作之余拿起了钢笔开始了写作之路。1981年,《中国青年报》用一整个版面刊发了他的处女作《今夜月儿圆》,因为这篇小说,他也被调往《青年文学》担任编辑一职。

此时的王朔刚从部队退伍,虽然在从军期间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,也干过编辑的活,但此时的他更关注于怎么做点生意,先赚点钱,写作的事也就先放在了一边,然而生意做的不算成功,文章倒是发了不少,他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。

一个编辑,一个作家,两人就这样见了面。那时的马未都在圈子里已经崭露头角,而王朔就有些不济,虽然有不少作品,但都没有让他一鸣惊人。

马未都初见王朔时觉得他稚气未脱,就是个小孩,但两人熟络起来后马未都发现了王朔的天赋,王朔也与马未都志趣相同。

本来没有机会相遇的两人却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相遇,因为他们都在文章上倾注了大量的心力,是对于文字的执着让他们走到了一起。深耕一个领域,自然就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他们可能就是这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。

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,单纯的友谊愈加珍贵。为了渲染这段难得可贵的友谊,不少故事传着传着就越发的神秘传奇,虽然很多故事情节不一定是真的,但是二人的情谊确是货真价实、毋庸置疑的。

一起吃火锅的兄弟

王朔经常自嘲,自己也不如马未都有眼光,没什么经济头脑。当他还在为生计发愁的时候,马未都已经有了自己的“小金库”。

好在马未都也不是什么小气的人,好友聚会,饭钱也都是他付。80年代的火锅可不是说吃就能吃到的,即使到今天海底捞自由也是不少人的小目标,可是那时的马未都就有魄力拉上王朔和一帮好朋友,直奔火锅店。

老北京火锅主要就是涮肉,马未都和王朔一帮二十五六的大小伙,正是能吃的年纪,进店一数刚好十人,就要了二十斤羊肉。

在当时可这就是大生意了,可乐坏了老板,也看愣了服务员。上锅备菜,现切羊肉,肉一上桌,你一筷子,我一筷子,盘里立刻干干净净。

合伙创业,一炮走红

到了八十年代末,马未都和王朔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,他们开始有了拍电视剧的想法,这在当时是个大胆的想法,毕竟当年一台电视可是相当于一年的工资,不过马未都、王朔、刘震云几人还是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室。

公司成立了,拍什么成为了最主要的问题。几个人虽然都是作家、编辑,但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酸腐文人,他们也过着平常人的日子。

丰富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决定取材于生活,他们结合时事热点和自身的工作,开始了《编辑部的故事》的剧本创作,这期间他们与冯小刚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凝结了几人心血的工作终究没有让大家失望,联合创作的《编辑部的故事》一经上映便饱受好评,成为那个时代影视剧的标杆,即使在今天其中的故事也以表情包的形式活跃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,可以说那个时代的娱乐圈是属于他们这些人的。

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起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,是人生中最大的幸运。

马未都和王朔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对的事,《编辑部的故事》的成功为他们的成功打下了基础,虽然后面两人的方向不同,马未都搞起来收藏,王朔写起了剧本,却各自闯出了一番天地。

结语

君子之交淡如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马未都和王朔的关系很好,但不是荧幕兄弟,在镜头前提及对方,他们总是能侃侃而谈,有挖苦、有戏谑,但更多的是支持与鼓励,虽然克制收敛却是最真挚的感情流露。

就是这份不显山不露水,彼此相互支持的友谊维系了近半个世纪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真正的友谊不需要刻意维护,因为在对方的眼中,时间不会冲淡他们的关系,反而在时间的冲洗下显露出了更为耀眼的光芒。

也许今天的我们,不会为了一顿火锅而感到兴奋,但我们仍会为一份真挚的友谊而感到激动,这就是朋友的意义。

分享到 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